1.中山公园的建设沿革

2.广州火车站到中山公园坐车在哪

3.中山公园的发展历程

广州中山公园,广州中山公园的景点

公交线路:地铁6号线 → 地铁5号线 → 地铁4号线 → 夜65路,全程约36.3公里

1、从沙贝乘坐地铁6号线,经过2站, 到达坦尾站

2、步行约50米,换乘地铁5号线

3、乘坐地铁5号线,经过16站, 到达车陂南站

4、乘坐地铁4号线,经过3站, 到达大学城北站

5、步行约210米,到达地铁大学城北站总站(综合商业北区)站

6、乘坐夜65路,经过7站, 到达长江路口站

7、步行约320米,到达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建设沿革

冬天很快就会过去,到时候温暖的春天就来了。在和煦的艳阳天里,最适合做的自然就是去郊游踏青了。那么,2022广州郊游踏青的好去处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城市文化的介绍吧!

 你可能感兴趣:春节好玩又不贵的城市 家庭旅游好去处

 增城湖心岛

 湖心岛是拦河坝后,形成的一个湖。清澈湖水、青翠树木、百年乌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零距离呈现给你,仿佛眼前就是一幅巨型的山水画卷。湖心岛还有乌榄林,均是“爷爷级”百年树龄乌榄树。找个周末,就可驱车到湖心岛,来这里养养肺,吸吸氧!

 中山公园

 就在长洲岛上,中山公园是岛上最大的休闲好去处,免费对外开放。傍晚时分好多人一家大小来这放风筝,场面很温馨。

 大学城中心湖

 大学城一直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中心湖一到春天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放风筝。碧绿的草坪,新鲜的空气,看着风筝在空中飞翔,这样的休闲方式也是特别舒服。

 你可能感兴趣:最全的全国旅游最佳时间表 一年旅游时间表

 白云山

 白云山作为广州的肺,这里森林繁茂,三月份绿草茵茵,花朵盛开,特别养眼。春天到这里爬爬山,赏赏花,其乐融融,是大多数人首选的爬山好去处。每到周末,就会有成群的人来这里爬山。

 岭南印象园

 岭南印象园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6.5公顷,面朝珠江,风景优美。岭南印象园是集文化观赏、精彩演艺、趣味游乐、特色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海鸥岛

 海鸥岛位于番禺莲花山对面,是一个没有海鸥的渔岛。跟其他悠闲小岛不同,海鸥岛可以看到好多有规模的轮船,江面很开阔。在这里踩单车一流哦!吹着海风好舒服!

 从化溪头旅游村

 溪头旅游村是流溪河三大源头之一,被誉为“广东省最美丽的乡村”,有“长寿村”、“美女村”之称。这里有大片大片的竹林,看起来就是一个吸氧圣地,在万亩李花盛开的时节,与万亩翠竹奇妙相间,景色颇为壮观。

 你可能感兴趣:适合冬季旅游的城市 这些城市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龙眼洞森林公园

 公园内有三座大的水库,分别叫做卧龙湖,藏龙湖,迎龙湖,在湖的周围,树木茂盛,花朵盛开,鸟儿啼叫,让人心旷神怡,而且公园为龙洞村的东边,这里春天尤为清爽,舒服。

 花城广场

 花城广场一直是广州的出众的地方,既有花草也有树木,一到春天更是艳丽万分。一个空旷的地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放风筝的好地方。

 雕塑公园

 广州市唯一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公园。园内有大草坪,景色优美,四季如春。山林、溪涧、路树、草地、山花赏心悦目,蝉鸣蛙叫、鸟语花香趣味盎然。

 长洲岛

 岛上的街道绿化很棒,很适合和几个朋友一起来骑车,感受骑车的乐趣。如果骑累了还可以到公园里的凉亭休息。还能在长洲码头看一场日落,慢慢欣赏广州另一面的美。

广州火车站到中山公园坐车在哪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平(北京)逝世,举国悲痛。

孙中山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

1925年3月30日苏联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1925年4月4日,在北平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12人负责孙中山的葬事工作,为葬事筹备委员。

1925年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孙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于紫金山,在弥留之际,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孙先生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中山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陈运和诗《中山陵》有名句:“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

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林森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段祺瑞接洽。

1925年4月4日,北京秘书厅致电南京督办卢永祥、江苏韩国钧,令其妥为照料。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沧等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兴工。

4月21日晨,、孙科等由上海抵京(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先至虎山,这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当天未能作出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如今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表示墓址不宜选在山顶,应建于南坡平阳处,实地勘察之后,便回上海。

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并决定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宁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准备工作。 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之后,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代表赫门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3日在葬事筹备委员会议上通过,并从5月15日起登报公布。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

到9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

中山陵设计二等奖,范文照;三等奖,杨锡宗

得奖者由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通知,未得奖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遗像及著作,以示感谢。同时,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评判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开展览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参观。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

9月27日下午4时,筹事葬备委员会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再次开会,详细审查比较了吕彦直和范文照设计的陵墓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一致决定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1]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年仅36岁。

1930年5月28日,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一期工程

陵墓图案及建筑师确定之后,葬事筹备处即着手准备招标包工。1925年12月19日开标,投标者只有7家,最后由姚新记得标。

中山陵是姚锡舟承包的最后一项工程。因为陵墓工程浩大,所需各种建筑材料,往往需要承包人垫支,所以没有20万两白银以上资本的厂家是难以承包这项工程的。据姚锡舟自述,他承包陵墓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图利,而是“抱一名誉观念、义务、决心”,“当估价之初,即其一崇拜伟人观念,以故一再删削,实觉无利可图,殊与异常营业有异”。事实也正是如此,姚锡舟承建中山陵,除费尽艰辛而外,还亏损14万两银子。后来林森曾对姚说:“先生这次为修总理陵寝出了力,亏了本,国民是知道的......”

根据葬事筹备处与姚新记营造厂签订的合同,陵墓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这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下午3时在紫金山墓地举行了隆重的陵墓奠基典礼。虽然下雨,各界代表及国民党员冒雨前来参加典礼的仍有万人左右,其中有外地来的三千余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邓泽如主持仪式,叶楚伧任司仪宣读总理遗嘱,邓泽如致辞,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杨杏佛报告了葬事筹备的经过。接着,中央党部代表邓泽如举行奠基石揭幕仪式,将事先覆盖在奠基石的一面国民党党旗揭去,露出奠基石,上镌“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这块谭延闿书写,唐仲芳刻石的奠基石现在就置于祭堂西南角墙根。

1927年5月以后,第一期工程进度逐渐加快。刘梦锡工程师亲自驻工地监督施工。为保证陵墓工程质量,选料十分讲究。“凡水泥均须选用上等马牌及泰山牌水泥,祭堂内墙须用灰色意大利大理石护壁,粉刷须在纸筋灰中拌入麻丝,祭堂及墓室铺地,均须选白色意大利大理石,而且不具有灰色斑纹者......”钢筋混凝土中竹节钢的拉力试验,砂、石、混凝土的强度检验,均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和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徐佩璜在场主持,并参照美国材料试验公会的检验标准进行检验。施工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各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根据详图事先做成模型一一经吕彦直亲自审阅,认可后方可开工。有些事还要报告负责工程的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林森批准。

陵墓第一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堂、平台、石阶、围墙及石坡各项工程,由巨海姚新记营造承办,于1926年1月15日开工,首先炸山填土,追至1927年度,因军事之影响,运输交通均大感困难,故工程距原定甚远。4月26日葬事筹备处由上海迁移南京,此时,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大局甫定,重定未完成工程分期竣工办法,迨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总理陵墓第一部工程始克告竣。接下来便是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安葬。

二期及三期工程

1928年,中山陵第二期工程招标,经葬事筹备处讨论决定,由上海新金记康号承包。原定牌坊、陵门、碑亭、大围墙、卫士室等都是属于二期工程的,由于多种原因,留待以后三期工程了。至11月24日,在合同签字后10日内,新金记康号开工。当时,国民已经定都南京,材料的运输等都比第一期工程方便多了,除了祭堂前钢筋混凝土护壁的石铺面以及石阶比较精细外,其余挖土、填土、水沟等都属粗工。所以第二部工程能按合同规定时间,到1929年春全部竣工。

第三期工程,待孙中山先生奉安后着手进行的。1929年7月,国内几家大报纸登出中山陵第三期工程招标广告。孙中山先生安葬南京以后,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撤销了,代之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继续主持陵墓工程。吕彦直的挚友、建筑师李锦沛、黄檀甫等人,按照吕彦直设计的蓝图完成了他生前未竟的事业。

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大围墙等建筑。经招标承办,结果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包,以41.万两银中标,于1929年8月底正式开工,全部工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底竣工。

1929年7月陶馥记营造厂承包了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这时候,各项建筑材料的运输,要比第一期工程顺利得多了。如陵门、碑亭和牌坊所用的琉璃瓦,是当时冬天向广东裕华公司定购的。裕华公司烧制以后,分三批由广州运往南京。经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请求,财政部除了给予免税护照之外,还分令沿途各关监督,遇到有陵工所用琉璃瓦报运,即予免税放行。

但是,第三部工程浩大,仍然碰到不少困难。碑亭里的大石碑,牌坊的柱座、石柱和横梁全要用整块的巨型福建花岗石来制。陶馥记营造厂虽然是一家著名的建筑公司,但那时还没有多少现代化设备,主要还是靠人工搬运。工程所用的这些巨型花岗石的购,以及在紫金山南坡施工建筑,都要付出极大的劳力,从牌坊、碑亭、陵门仍然可以看出工程的巨大和艰辛。至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已全部告竣,标志着中山陵除纪念性建筑外,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

1929年1月18日在国民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

1929年4月23日举行,国民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

1929年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充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

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1929年6月1日国民举行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

1929年7月1日,国民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中山公园的发展历程

公交线路:地铁5号线 → 地铁4号线 → 361路,全程约28.3公里

1、从广州火车站乘坐地铁5号线,经过12站, 到达车陂南站

2、乘坐地铁4号线,经过3站, 到达大学城北站

3、步行约230米,到达地铁大学城北站

4、乘坐361路,经过6站, 到达长江路口站

5、步行约200米,到达中山公园

1917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12月初,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率兵“援闽护法”。

公园建于何地,初选址三处。一是城西北隅芝山。二是城东南隅丹霞书院一带。三是城中心府署,这里空旷开阔,东有花园、小山岗,北有晶园、森园、七星池,周边有参天古树。最后议定扩建府署一带为“第一公园”,待后再续建芝山、丹霞为第二、三公园。

第一公园工程于1918年底动工。主事公园建设的有汀漳道尹熊略、工务局长周醒南、工程师谢瑞卿、总监工王孺涵、技工祁自强、总务翟雨亭等人。工程分二段进行,第一段是按公园建设蓝图征房赎款,扩大范围;填洼整地,除砾修路;建圃围栅,种花植树。工程夜以继日,至第二年四月底公园初具雏形。五月开建第二段工程,进行修楼筑馆、砌亭立碑、围墙饰门,到十一月公园即告落成。公园占地42亩,花款39303元,费时11个月。

公园里的府署,一进、二进改建为“阅书报室”、“图书馆”,后进“仰文楼”重新修葺。东侧小山岗扩大加高为“龙虎山”,山腰遍植梅花,岗峰建石柱绿瓦“梅岗亭”。“龙虎山”下西面旷地建六角形“音乐亭”,东面菜园建“美术馆”。公园还有“喷水池”、“亭”、“馀园”、 “荷池”、“七星池”等。公园北端“七星池”前的“森园”、 “晶园”,改建为篮球、排球场。公园南端原是土地庙、保黎堂,拆平改建为运动场,有秋千、弄桥、木马、单双杆、吊环、跳高、跳远等新的运动设施。最令人注目的是“闽南护法区纪念碑”,碑为混凝土结构,底座为四方形,长阔各298厘米,座上碑高390厘米。碑上端四面刻碑文,东面楷书“博爱”为孙中山书丹,北面篆书“自由”为章太炎所题,南面隶书“平等”为胡汉民(另一说为汪精卫)所写,西面楷书“互助”为陈炯明手书。在图书馆东侧立二米多高的公园纪念碑,碑文是陈炯明撰写的“漳州公园记”,以志建园事迹。公园初成,各界人士争捐花卉、文物、藏书。“南北社父老,送300多盆花卉,沿途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有赠道尹一丛佳品“大风尾兰”,道尹倡建兰圃植之,向民间征集兰花,道尹也捐款购兰充实,兰圃遂成。公园范围不大,但楼馆亭碑,岗池园场,山水相映,花木扬华,错落有致。

1919年11月公园建成开放,民众可在“阅书报室”读到《建设》、《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进步的书籍、报刊。仰文楼屡有名人学者演讲及学术交流。音乐亭常有“锦歌社”、“南词社”在演唱。美术馆展出名家书画及本地书画爱好者作品,还有“唐咸通经幢”、“古七宝铜佛像”、“清蔡世远碑刻”。“咸通经幢”高185厘米,黑色花岗石雕成,幢为八角形,每面宽28厘米,阴刻楷书《佛顶尊佗罗尼经》,唐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制建,宣议郎刘镛书。此碑书法道劲,有晋人风格。顾炎武称赞为“天下经幢第一”,是唐代书法艺术珍品,河下街林氏捐献。古七宝铜佛像制作精细,相传是唐代文物,长期湮埋地下,明时才被发现,三社林氏捐献。体育场新式的运动设施,吸引许多爱好者在活动。原森严、威肃的府衙重地,成为民众文化活动的乐园。

1920年8月,陈炯明奉命率军回粤,福建督军李厚基派张毅踞漳州。时利用拆寺庙的雕刻精工的盘龙石柱四根,在府署前面古榕树下建“龙柱亭”,在亭中立镌文石碑,宣扬其“治漳政绩”。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何应钦率部攻克漳州,废“龙柱亭”石碑,另立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碑。废陈炯明立的“漳州公园记”碑亭,改为“中山纪念亭”,并另立碑文,镌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和何应钦的《中山公园记》;又在“七星池”南边建“中山纪念台”,辟球场为中山广场,把“第一公园”改名“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功绩。

1919年5月,公园正在建设,北京爆发“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漳州各界群情激愤,纷纷参加国民大会,参加示威游行,支持“五四”运动。5月22日漳州各界在公园广场召开“万人国民大会”,会上通过致电巴黎和会及我国专使,要求争回青岛,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还通过“致南北争回长春”电文。会后上街。6月8日,漳州学生成立学联,联合工人、商人,举行罢课、罢工、罢市。6月28日,工农商学各界近万人,在公园召开追悼北京郭钦文、周瑞琦、徐日哲三烈士大会,赞佩三烈士爱国精神,怒斥北洋辱国丧权的行径。9月9日在公园召开“提倡国货,禁止日货”国民大会。会后把搜出的200包日糖投入九龙江,把日籍老板、日传教士驱逐出境。公园开始成为漳州民众参加政治活动,表达政治观点的场所。

1927年春,中山公园举行“倒蓝反廖”声讨大会。蓝汝汉,石码人,是个大地主,身边有一批打手,私设公堂,肆意欺压百姓;其子蓝步青也仗势为非作乱,民愤很大。时闽南特委李联星在石码开展“倒蓝”运动,蓝闻讯潜逃。其子蓝步青被工农群众押送漳州法办,却被驻军廖鸣欧放走。廖的行为引起公愤,石码一带农民和漳州工农、学生数千人,联合在中山公园举行“倒蓝反廖”声讨大会。驻军闻讯赶来干涉,工农群众与之开展说理斗争,驻军词穷理屈而撤走。声讨大会扩大漳州工农运动的声势与影响。

1932年4月20日,率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4月下旬,在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任。5月1日,在中山公园召开“军民庆祝红军胜利攻克漳州”万人大会。据革命老人谢小梅回忆,大会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拥护中央红军,反对官僚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并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大会期间,红军驾驶在漳缴获的一架飞机从厦门散发传单回来,在会场上空低飞盘旋,会场军民热烈欢呼、鼓掌,沉浸在胜利、欢乐的气氛中。红军进漳消灭张贞部,筹款筹物,扩大红军后,回师苏区。闽南工农革命斗争从此走上巩固发展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飞机于8月就窜人漳州轰炸。漳州民众在血腥的轰炸声中奋起,中山公园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区。芗潮剧社、学校师生屡屡在这里演出抗日救亡街头剧,向民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唤起民众抗日热忱。纪念“九·一八”,在这里举行群众性抗日救亡歌咏大会;平型关大捷,在这里举行庆祝大会并火炬游行。公园还成为街道壮丁队、学生集训队、妇女救护队的训练场所。人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捐献飞机,募集寒衣,慰劳抗日将士。芗潮剧社及红三团300多人加入新四军北上抗日。漳州军民汇人全国抗日救亡伟大洪流。八年抗战,漳州市区及属县被日机炸死1420多人、炸伤830多人、炸毁民房、学校3450座,炸毁渔船250多艘。公园仰文楼也被炸塌。漳州军民在血腥中,团结一致,齐心抗日。海澄南炮台击沉日舰“若竹”号,打响闽海胜利第一战;东山县军民三次击退日海、空军进攻;港尾日伪三团举白旗反正;挺进队渡海夜袭鼓浪屿敌营;特工潜入厦门刺杀敌奠泽重信;高捷成、李林等一批漳籍英雄儿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战斗中屡立战功。中山公园都以“捷报’’的形式,把胜利消息迅速公诸于众。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时过后,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街头,拥向中山公园。漳州沸腾了,中山公园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欢呼胜利的口号声响澈夜空,有的敲打面盆、擂击铁桶,以欢乐的响声,来表达历经八年抗战苦难的结束。人群还以高呼“抗日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互相庆祝抗日的胜利。中山公园人山人海,抗日胜利的如海浪汹涌,如火山爆发。这是胜利之夜,狂欢之夜,难忘之夜。

时光已匆匆地远去,但中山公园还记载着漳州历史的一段段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