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世纪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马克波罗游记

2.郑和远航的资料

布拉哈岛,布哈拉游记攻略

马可波罗17岁时离开出生地——威尼斯,游历了25年后,才在29

年前(1295年)带着一大堆财富和东方的故事回来。他告诉家乡的人,

他大半岁月在蒙古帝国生活、旅游甚至当官。

这个靠马匹和剽悍牧民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帝国,势力遍及整个

亚洲和东欧大片地区。但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对它所知有限。

教会的东方“观念”,不是那里空无人烟,就是说住的都是野兽

和妖魔。当然,在一般基督徒心目中,和妖魔打交道是灵魂的堕落。

马可波罗却带回了完全不同的版本。作为第一个足迹横跨亚洲大

陆的欧洲人,他告诉老乡们,蒙古可汗并不可怕,他还很希望直接和

欧洲贸易。而更为重要的是:可汗政权的根基地中国,拥有远远在欧

洲之上的文明。

这些东方故事,主要写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全书共四卷,问

世后被大量翻译、出版,成为中世纪最畅销、影响欧洲人最大的游记

著作。

当然,游记也引发大量争议。一些威尼斯人说,“那是他在波斯

商旅的营帐中听来的”。当时做买卖能去到波斯,已是“天的尽头”

了。

圣马克广场附近卖水果的蓬皮耶里回忆说:“马可回到威尼斯时

,没人认得他,也不相信他的话。看他一身鞑靼人服装,还说他是冒

认的。不过,后来他掏出宝物,大家才不得不信。”

当时,马可波罗“东方博览会”的展示品有象牙、玉器、瓷器、

丝绸以及纸币等,消息很快地掀起轰动。他告诉威尼斯人:“任何人

,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及冒险到遥远的东方,便可从黄金、珠宝、丝绸

和香料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不论有没有夸张,很多当地人确实对东方感到好奇,或有了致富

的梦想。

船夫佩拉林虽不识字,没读过游记,不过他说故事听到他心痒。

“如果我还是十几岁的小伙子,我一定到东方去碰碰运气。”

钦佩马可波罗的不只威尼斯人。随香料船抵步不久的一名阿拉伯

商人私下说,丝路的使用,是蒙古人给阿拉伯人的特权,威尼斯如果

和中国直接贸易对他们不利。不过,他说,自己对马可波罗的毅力,

和他冒险、进取的精神非常的敬仰。他说:“你要知道,从这里去到

中国,走一趟要好几年啊!”

特写

欧洲首个中国通

商人、官员、旅客、冒险家、军人、语言天才、讲古佬……你要

什么身分,马可波罗都有。

他生命的过程太精彩了,以至由他讲述,比萨作家鲁思梯谦笔录

的游记,轻易成了中古欧洲最畅销的著作。

这名游记的最原始版本《世界奇异录》作者,这样评论他的“故

事人”:“从上帝创造亚当到现在,从没有人,无论是基督徒、异教

徒、鞑靼、印度人或任何种族的人,像马可波罗那样到过世界那么多

地方观察和探险,知道那么多的奇风异俗。”

1271年,父亲和叔父开始他们第二回的东方之旅。那次告别威尼

斯的,还有17岁,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的马可。

3人先到以色列,再穿过叙利亚、伊朗、阿富汗,翻过帕米尔高

原,走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新疆,然后是甘肃……1275年才走到北

京不远的行宫上都,见到当时很渴望了解欧洲的元顺帝忽必烈。

旅途中,马可波罗曾因高原缺氧而病了一年多。其他必须克服的

凶险包括沙暴、雪崩、干旱以及土匪等。他们也多次在瘟疫区,以及

十字军和伊斯兰教徒的冲突地带死里逃生。

忽必烈很钦佩3人的毅力。对聪明、好学,懂得东方风俗和语言

的马可波罗更是器重。在元帝国生活的10多年里,马可波罗最高做到

扬州总督,也出使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

1292年夏天,利用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今伊朗)的机会,波罗

家3人从泉州出发,花了3年多时间,才奇迹般的回到威尼斯。

带回许多东方珍宝的马可波罗成了富豪,人称“百万君”。但同

时也得了“百万谎言的人”的称号,因为很多威尼斯人认为他的“天

方夜谭”不可尽信。

他的游记说,前南宋首都杭州,有10个庞大市集、房屋160万栋

、工场14万4000家……

欧洲人视胡椒为奢侈品,杭州人每天却消耗4740公斤,这简直是

“人间天堂”嘛!另外,他说城内石桥有1万2000座之多,桥下都可

通大船!试想,水乡威尼斯的人,怎咽得下这口气?

游记中提到的亚洲城市超过100个,叫欧洲人吃惊的描述还很多

,例如他说看到了喷油的泉(巴库的油田)、可燃烧的石头(煤)、

用轻巧的纸张来作货币(钞票)……

铁匠奇劳洛说,他打死也不信。“大家卖命工作,都为了铜币或

银币,给一张纸,谁肯收呢?”

但自称看过马可波罗拿出珠宝的船主佐罗说:“如果不是鞑靼的

国王,谁能给这么多财富?”

评论

如果中国也有“西游”记

马可波罗骗了当时的威尼斯人?

大概没有一本游记能引发如此多世纪的争论。时至今日,还有怀

疑者如英国图书学者伍德所说的:“故事太精彩了,但……就像很多

伟大的历史传奇,记载的都是神话。”

她说:“如果马可波罗真到过中国,为什么最重要的事物如长城

、茶、筷子、方块汉字、女人绑小脚……全给漏掉了?”

也有学者翻查了中国文献。他们的最大疑点是:中国史官的记录

,就像记流水帐那样详尽,可是马可波罗连名字都没出现过。

扩大了欧洲人地理和心灵视野

不过,这些意见,改变不了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的正统看法,

更改变不了游记扩大了中世纪欧洲人的地理和心灵视野这一事实。

在马可波罗之前,威尼斯人认为他们是地中海甚至是整个基督教

世界中最富裕的城邦;都叫“地中”海了,不是世界的中心是什么?

但这位伟大旅行家却指出,在东方,还有一个更大的文明和权力

中心,加上了一些夸大的叙述,他的游记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

的东方情意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变革

,在科技、工业、军事上开始出头时,他们对世界的所知,远胜过所

有竞争对手。

事实上,欧洲人拥有的第一张精确亚洲地图,便是参考马可波罗

游记制作的。有人因此认为:帝国主义和东方学是同一天诞生的!而

马可波罗是这一切“单向学习”的启动者。

这里有两个奇想。一是:如果马可波罗看到的,不是“马上得天

下”的蒙古帝国,而是较早文弱的宋朝,或稍迟封闭、僵化的明朝,

西方是不是不必等到船坚炮利了,才来打一场鸦片战争?而中国近代

史的进程,是否也将大为推前?

二是:千年不遇的马可波罗不是威尼斯人,而是出生杭州或北京

15世纪郑和下西洋,最远也只到了非洲。假设在欧洲人搞文艺复

兴、大航海事业或工业革命时,就有“中国的马可波罗”写了一部真

正的“西游记”告诉天朝大国,并激励中国人走出闭塞,走向全球,

近几个世纪的世界史也许也要改写。

少了自己的马可波罗是中国的遗憾

总之,没有自己的马可波罗是中国的遗憾。等到大炮打到门前,

才有魏源的《海国图志》来“以夷制夷”是太迟了。

从马可波罗开始,东西方文明的天平上,倾斜角度开始倒转。不

管威尼斯以至整个欧洲有没有受骗,他们“哥伦布改变地理,马可波

罗改变历史”的说法是绝对真实的。

拾遗

马可波罗带回眼镜和冰淇淋?

走访14世纪的威尼斯,最惊讶的发现是当地已经有了眼镜的生产。

据父老说,这种“玻璃”,也是马可波罗从东方带过来的。

噢,又是马可波罗。

顺便一提,眼镜的问世,对后世影响非同小可。其中一个观点是

:它确保了“世界不被40岁以下的年轻人统治”。(得)

欧洲人要感谢马可波罗的,看来还很多。

例如,威尼斯人从没见过像中国颜料那么缤纷的作画材料,是马

可波罗让他们见识到的。

中国人是最先使用纸币的民族。还在用宝贵的金、锡、铜矿铸币

的威尼斯人,也大表诧异。

还有,要不是马可波罗把中国人的配方带回去,现代意大利人差

点就无福消受面食(pasta)和冰淇淋的美味。

未来人语:东西方两大洲距离靠拢

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带给欧洲人一片全新的知识天地。游记打

破了很多猜疑和宗教谬论,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自此两大洲的

距离,才开始拉近。

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欧洲后世不少

伟大航海家,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是一个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

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

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

十五世纪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马克波罗游记

成吉思汗的子孙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钦察、伊儿、察合台、窝阔台四大汗国,四大汗国都尊奉元朝的皇帝为“大汗”。中国是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世界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其中最有名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作者、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马可·波罗生于1254年。他父亲尼古拉·波罗、叔父玛飞·波罗都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6岁那一年,尼古拉和玛飞两兄弟到外国做生意,后来留居在不花剌城(今乌兹别克国的布哈拉)。在不花剌,兄弟俩认识了旭烈兀汗派去朝觐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使者建议他俩随同自己一道去晋谒忽必烈。尼古拉和玛飞接受了这个邀请。 元世祖忽必烈见到尼古拉和玛飞,十分高兴,向他们垂询西欧各地的风土人情,罗马皇帝和教皇的情况。这两位意大利人在留居不花剌城的时候,已学会了蒙古语,对忽必烈的问题对答如流。忽必烈很赏识他们,委派他们作为蒙古大汗的专使,去拜见教皇克莱门特四世。忽必烈赐给他们一面金牌。持有这面金牌,他们可在蒙古征服的广袤土地上通行无阻,并受到官员的保护,能领取到一切生活必需品。 尼古拉、玛飞两兄弟在路上走了3年。1269年4月,他们到达阿克城,在那里,听到克莱门特四世新近逝世的消息。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要他们等候新教皇的选举的结果,然后向新教皇递交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国书。兄弟俩利用这段时间回到威尼斯探亲。这时马可·波罗已长成15岁的少年了。 新教皇的选举一再拖延,两年之后才有了结果。选出的新教皇正好是当年那位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史称格雷戈里十世。格雷戈里十世委派尼古拉、玛飞为教皇专使,回拜蒙古大汗,并托他俩带去许多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大汗。 马可·波罗十分向往繁荣富庶的中国,央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马可的母亲已经去世,尼古拉也觉得,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威尼斯,他放心不下。于是父子叔侄二人,一起踏上了赴中国的旅途。 他们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叶我国古代人民和西南亚各族人民开辟的“丝绸之路”东行。他们有时骑马,有时骑骆驼,有时步行,穿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走出中亚大沙漠,跨过帕米尔高原,经新疆的喀什、于田、罗布泊,到甘肃的敦煌、玉门……他们在中国境内所走过的路线,大体上是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不过行进的方向相反罢了。 他们走了三年半时间,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 5月到达上都开平。 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专门集合文武大臣,举行盛大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教皇使者。尼古拉、玛飞向忽必烈报告了往返的经历,并呈上格雷戈里十世的书信和礼物。忽必烈注意到侍立在两兄弟身边的马可·波罗,问:“他是谁?”尼古拉回答:“这是陛下的仆人,我的儿子。”忽必烈很喜欢这个体型威武、仪表端正的年轻人,下令将马可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花名册。 马可·波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蒙古宫廷的礼节,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考察他的能力,派他到云南去办事。当时,从云南到上都要走六个月的路程。马可·波罗一路留心观察风土人情,回到上都后,向忽必烈详细报告。例如,他看到云南人从盐井中取水,放在小锅里制成盐饼,盐饼上凸下平,打上特殊标记后,可作为货币流通,80个盐饼兑换一个金萨吉(金币名称)。可是,当商人将盐饼运到偏远山区后,按山区土人的落后情况,以及离城市的路程远近,只用60、50、甚至40个盐饼就可换到手一个金萨吉。又如,有很多云南百姓随身带有毒药。遇上有被捕或受苦刑的危险,他们就吞服毒药自杀,以免遭受折磨。当地的政府官员得准备好狗屎,一旦发现犯人吞服了毒药,就强迫他们吞食狗屎,以引起呕吐,解除毒性……对于这些情况,忽必烈都听得十分认真。他夸奖马可·波罗聪明能干。以后,忽必烈经常派马可·波罗执行重要任务。马可·波罗曾到过济南、南京、九江、镇江、常州、苏州、杭州、泉州等地视察,曾在扬州当过三年总管,还出使国外,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 马可·波罗特别赞赏杭州,在《游记》中说:“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所以有‘天城’之名。”他同杭州城里一个富商结为好朋友。那位富商曾当过南宋皇帝的心腹侍从,对他讲述了许多南宋宫廷生活的细节,并带他去参观宋代皇宫的旧址。面对败壁颓垣,马可·波罗不禁感慨万分。他注意到,杭州城的居民恬静温文、忠厚公平、邻里和睦、待客友好,但对驻防的蒙古军人却十分讨厌,内心埋藏着由于大好河山被异族所占据而产生的亡国之恨。 那时的欧洲人根本不知道煤炭是什么东西。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惊讶不止地记载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他深感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他死之前,天主教的神父要求他为了灵魂的安宁,声明取消《游记》中所说的“一些似乎不可相信的事。”马可·波罗忠于事实,拒绝作这样的忏悔,还坚持宣称:“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思乡情切,一再向元世祖忽必烈请求回国。起先,忽必烈宠幸马可·波罗,舍不得放他们三人走。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选了一个名叫阔阔真的皇族少女,赐给伊儿汗国的国王做王妃,需要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护送她到伊儿汗国去,这才让他们父子叔侄三人离开中国。

郑和远航的资料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东段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其他此外还有,还有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1433年,是处在15世纪.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

我以为,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航海实践的积累,到15世纪初发生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是应该指出,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

1、西方航海的时代

推动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因来源于欧洲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黄金、白银的追求.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是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是血腥的,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由唐中叶的发展高峰向下坡缓慢的发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还有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使明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

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对外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所以,郑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就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而言,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经济活动也有,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作为实现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一个内容.

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是人类活动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的海洋绝大部分还是未知海域、阻隔着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一)郑和其人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2、船舶种类齐全

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

(1)数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2)种类

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

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

3、装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 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

大家知道,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高技术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就反映了我们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到了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